古人曾说:“寿则多辱。”
回顾一下,父母年迈,或许已经到了八九十岁,腿脚不便,病痛缠身,日常生活上几乎需要全方位的照顾与支持。尽管如此,他们每天依然需要吃饭喝水,甚至一些琐碎的事也需要儿女帮忙打理。在这种情况下,难免会让人觉得自己成了父母的“拖累”。然而,如果儿女自身能力不足,或者身体也不够强壮,再加上工作繁忙,尽管有着满腔孝心,却未必能够完全照顾到父母的需求。这就提醒我们,步入老年后,尤其是到了六十岁以后,我们要尽早规划未来的养老生活,尤其是考虑如何让晚年的日子过得更有尊严。
因此,作为年长的父母,不论和子女的关系如何亲密,最好在相处中建立几条基本的原则与规矩。
01. 礼物红包“不攀比”,不要强求面子。
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富裕,乡亲们在办喜事时往往要共同出力。比如,结婚宴席的筹备,几个家庭合力借用堂屋,拿出自家的桌椅、碗筷来一起筹备宴席。而且,也有很多乡亲主动参与做饭、做菜,还有的热心肠的邻居,腾出自己的床铺给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住。至于礼金,大家也并不计较,几块钱的心意就好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时光流转,如今的农村风气已发生了改变。某些地方,不仅把婚礼的礼金数额写在纸上进行公示,甚至给少了礼金的人施加了不小的心理压力。那些礼金少的人,看到墙上的公示后心里非常难受。有些人甚至因此决定下次不再参与,或者下次加大红包金额,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恢复自己的“面子”。
这种从外部逐渐渗透进家庭的陋习,让人不禁担忧。从节日祝福到生日庆祝,再到孩子升学,每一件事似乎都少不了红包和礼物。而为了避免尴尬,有些人会特意记录下别人送了多少钱,送了什么礼物,以便下次“回礼”时有所准备。比如,孙子生日,爷爷送了五百元;孙女生日,爷爷送了六百元,这一百元的差距甚至成为家庭聚会中的话题,开始让人猜测“是不是重女轻男”?而当爷爷六十岁生日时,女儿给了一千元,儿子却只给了八百元,这让爷爷心生失望,觉得儿子对他并不够情深。
更令人感慨的是,爷爷奶奶平时去买玩具时,也得考虑所有孙辈的情绪,生怕某一个孙辈因为没有收到相同的礼物而产生误解。于是,平常的赠礼成了家庭中的一种负担,而赠送的每一份礼物都充满了忐忑与不安。
因此,作为老人,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来决定是否赠送礼物,金额多少并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一份心意。而对于儿孙们来说,不必过于计较父母送的礼物,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。若真把这些细节看得太重,反而显得没有格局。为家庭设立礼物赠送的规矩,避免过度攀比,让节庆氛围轻松愉快,才是最为重要的。
02. 生老病死“有沟通”,避免推诿扯皮。
提到生死话题,很多老人都会感到忌讳与回避。但其实,生死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命题,不如坦然面对,早做准备。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作品,《兰亭序》被他收藏了三千多幅,他还亲自为这些作品装裱。有一天,他告诉儿子:“我死后,记得把《兰亭序》放在我身边。”后来,这幅名作真的被安放在了昭陵,体现了唐太宗的遗愿。
尽管皇帝被尊称为“万岁爷”,他心里清楚,所谓的“长生不老”不过是空想,生命的终结是无法避免的。同样,如今不少家庭在父母过世后,反而过分张扬葬礼,铺张浪费,想通过一场盛大的葬礼来让周围的人感叹自己孝顺。记得我有个邻居去世后,葬礼上,家人请来了歌唱队和腰鼓队,甚至在门口搭起了华丽的拱门和气球,整个葬礼花费了七万多元。
但在落葬后,子女们坐下来清算开销时,才发现问题重重。女儿说自己已经嫁出家门,没有获得多少实质性的好处,觉得不应该承担太多;而儿子则认为,自己照顾父母多年的支出已经够多,没必要再为葬礼承担更多费用。虽然表面上葬礼的规模很大,但却掩盖不了家庭之间的裂痕和心中的不满。因为葬礼是一场表演,幸福与悲伤并非为了给外人看的。
我们常说“厚养薄葬”,但是实际上,这不仅是儿女的责任,老人自己也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安排。对于葬事的安排,最好提前立下遗嘱,平时就应该有规矩,以减少事后的纷争和不安。这样一来,儿女在处理后事时,既能遵循父母的心意,又不至于为费用而心生愧疚。
03. 处理遗产“有原则”,避免内部争夺。
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。在初唐时期,李世民为了得到太子的位置,发动了著名的“玄武门之变”,而这场变动给李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。在李渊决定将皇位传给李世民后,李世民年老时忧心儿子们会走上自己的老路,于是决定立下李治为太子,这样也确保了李家的安稳与和谐。
如果不在遗产的分配和处理上采取清晰而公正的原则,就很容易引发内乱甚至外敌可趁之机。许多老人因为对财产的态度过于保守或偏袒某个孩子,甚至秘密将钱财转移,这样往往会加剧家庭内部的矛盾。而处理财产时,最好保持透明公开,做到公平公正,这样家庭成员才会团结一致,避免无谓的争斗。
家庭关系最难得的就是彼此之间的“放心”。只有大家都能够信任彼此,兄弟姐妹之间才能和睦相处,父母也能感到安心。
04. 家庭关系的经营之道
俗话说:“休存猜忌之心,休听离间之语,休作生分之事,休专公共之利。”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,就像是一种缘分。即便最好的缘分,也需要用心去经营,否则就会渐行渐远,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破裂。
到了六十岁,调整和修订家庭的经营规矩,显得尤为重要。中年人是家里的定海神针,是家庭的支柱;老年人是家里的智慧宝库,拥有丰富的经验;孩子则是家里的未来和希望,承担着延续家族的责任。
无论家庭成员的身份如何,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爱为根基,以和谐为贵,互相理解、包容,处理家庭事务时要有条不紊。最重要的是,家人之间应该开诚布公,坦诚相待,彼此之间知根知底,生活才会更加舒适自在。
作者:布衣粗食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时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